建交50年,“中欧经济会走向管理性竞争和选择性合作共存”

趣味生活 admin 2025-09-24 14:52 2 0

“80年前,美苏冷战制约了中欧经济交流。中欧共同努力改变这一有悖于双方利益的情况,顺理成章地建交,为双方经济交流开创新局面。”

9月23日,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原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党组书记、院长杨洁勉在“2025中欧经济交流发展趋势研讨会”上,从历史的维度解析了中欧建交50年来的经济互动和发展趋势。

2019年,欧盟出台对华“三重定位”,即“谈判与合作伙伴、经济竞争者和制度对手”。自此,欧盟对华政策都基于这一定位展开,中欧关系出现竞争性、对抗性、泛安全化、泛政治化等特点。

杨洁勉在主旨报告中进一步指出,50年来中欧经济发展虽有曲折,但总体趋势向前,未来双方合作面会不断扩大、差距缩小。同时,也会面临地缘战略、意识形态等挑战,美国因素不容忽视。

美欧关系正影响中欧关系发展。美国总统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对世界各国发动关税战。压力之下,欧洲被迫在中美间做出选择,同时欧盟内部分化加剧。

专家认为,在美欧贸易摩擦可能升级、俄乌冲突导致美欧关系重构出现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不排除出现中欧战略重塑的空间。其中,中欧在绿色经济、数字治理等领域竞争和合作并存。

以全球科创为例,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地球科学学部主任杜德斌在主旨报告中提出,中欧都是全球科技创新“大三角”中的重要角色,但受到全球地缘政治紧张、技术民族主义抬头等因素影响,双方有较大合作空间,有待挖掘。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分析了具体的中欧绿色和数字领域“双转型”合作。

郑春荣在主旨报告中表示,电动车、新能源电池产业是中欧绿色合作的新热点,数字和清洁技术深度结合是双转型合作的新方向。但双方也面临地缘政治的强干扰、贸易保护工具的硬约束、治理理念差异的软壁垒。

与会专家还从AI治理、文明互鉴、中企出海等角度,讨论了中欧经济的互动和发展。

专家认为,在当前全球地缘政治呈现“东升西降”的背景下,大国竞合的战略焦点转向技术规则的博弈、地缘政治中制度性竞争因素增加。中欧在科技、地缘政治等领域存在分歧,为解构竞争,双方应基于对坚持多边主义、可持续发展等议题的共识,发掘合作基础。未来,中欧经济会走向“管理性竞争和选择性合作”共存的局面。

以AI为例,专家认为,中欧在应用场景、创新等领域有互补空间,可互相借鉴监管措施,基于此建立共识和沟通渠道,加强合作和经验分享。

本次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欧洲联合研究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联合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及华东师范大学中欧文明互鉴研究中心共同承办。

评论区